米乐体育官方下载
全国客服热线:

13813676517

科技创新

理论周刊丨全方面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来源:米乐体育官方下载    发布时间:2025-08-19 10:07:23

  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引擎。习多次强调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国家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是对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出了系统部署。在这一背景下,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意图,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科研选题和立项必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首要考量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有组织的方式,引导创新资源向关键领域汇聚,精准对接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将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工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将粮食安全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重中之重。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山东省农科院立足端牢中国饭碗、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强化高产、多抗、广适的小麦品种培育,其中济麦22种植面积已12年保持全国第一,累计推广种植3.645亿亩,增产164.02亿公斤,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推动试验田产量变为大田产量、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不仅需要高质量种源保障,更需要以良种、良机、良法、良田、良制“五良融合”加强技术集成,有效应对资源环境压力,推动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出率进一步提升,持续挖掘粮食增产潜能。

  积极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一直以来,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都是挖掘耕地潜力的重点方向,山东省农科院坚持“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培育、筛选应用耐盐碱品种130余个,其中抗旱耐盐碱类型小麦品种济麦60,在土壤含盐量3.01‰的盐碱地实打亩产560.4公斤;鲁单510玉米千亩方在3‰-4‰盐碱地上亩产达650.1公斤,实现中度盐碱地夏玉米高产新突破。如能实现盐碱地大面积单产提升,那么农业战略储备与常备储备将更加充足,能够更加安全应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或突发事件等极端情况。

  加强学科前瞻布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精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围绕生物育种、绿色低碳、智慧农业、生物安全、功能农业、设施农业等领域,系统性调整优化创新团队布局,强化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前沿交叉技术应用,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

  全球农业科学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有组织科研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聚焦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绿色低碳等“高壁垒”领域,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难题,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聚力底盘技术突破。围绕小麦、玉米、奶牛等关键领域,深入开展关键基因挖掘、基因编辑攻关和突破性品种培育,系统推动生物育种不断取得新突破。山东省农科院创制的多价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LD05成为全国省级科研单位中唯一的转基因玉米转化体,即将进入商业化应用。培育出的荷斯坦种公牛刷新国内种公牛TPI(综合性能指数)最好成绩,冻精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争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体现价值担当。

  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打破传统“小、散、弱”的研究模式,采取适度竞争与稳定支持相结合的策略,创新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精准配置人才引进指标、大型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重点支持优势团队,攥指成拳、聚沙成塔,为培育重大成果夯实基础。

  加快重大成果培育。聚焦创新性、先进性、完备性、实用性的苗头成果,建立成果项目库的定期遴选和动态更新机制,统筹谋划、梯次培育重大标志性成果,推动科技成果更多、更快、更好地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走向生产车间,将“有组织科研”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保持了科技奖励不断线的态势,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1项、省科技奖一等奖29项,112个品种、445项技术入选全国或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构建雁阵格局、打造高水平创新梯队是实现有组织科研的关键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将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引进、培养、使用并重,不断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

  精准引育领军人才。面向粮食安全、智慧农业、合成生物学、未来食品等新兴学科领域,引进一批具有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的战略科学家、科技精英和领军新秀,填补学科空白,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领域突破,引领一个产业发展”的目标。

  系统托举青年人才。青年是事业发展的继承者和开拓者。要把“让年轻人挑大梁、当主角”从思想共识内化为制度机制,深化青年发展基金、青年绿色通道、成长导师、团队副首席等机制,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敢于不拘一格放手使用年轻人,让他们在关键岗位和重大项目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

  持续优化人才生态。良好创新生态是滋养创新创业的丰厚沃土。要持续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各创新主体积极性、创造性,给广大科研人员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各安其心、各就其位、各尽其才、各结其果、各得其所。

  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早已不再是过去“用眼瞪、用秤称”的时代,平台体系建设是实现有组织科研的坚实载体。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强化平台支撑效能,形成资源集聚、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科研平台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在资源集聚与共享、核心技术突破支撑、跨学科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加速器、人才培养与集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山东省农科院建有省部级以上平台106个(含国家级平台5个),与7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共建4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要继续推进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布局,把学科贡献度、平台利用率、团队创新力纳入综合评估体系,持续提升各级各类平台运行质效和支撑能力。

  建设开放共享服务平台。统筹运用好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种质资源库、全院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运行平台、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逐步构建起开放共享的生物种质、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资源平台网络,强化各个维度的平台协同,进一步增强科研创新的条件保障能力。

  构建产学研协同平台。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出卷人、阅卷人”。山东省农科院与鲁研公司构建的“育繁推产服销”模式,推动良种扩繁、联合推广、协作销售等一体化发展,联合培育的“济麦”系列小麦品种年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的14%、山东的46%,助推鲁研公司成长为国家种业阵型企业。要进一步深化与鲁研、奥克斯、雷沃等企业同题共答机制,加强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创新要素融通,真正成为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价值的最大化。

  畅供需,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增强市场意识,开展市场急需的关键技术攻关,是深化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致力于推动农业产业与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农机等新兴产业融合,与潍柴雷沃公司联合研发出智能传感器,助力小麦联合收获机总损失率低于1%,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在亚太中慧、新希望等10余家省内外大型养殖场应用数智化监控等技术,实现家禽关键养殖参数全方位优化,年累计增效9000余万元。因此,只有持续促进院所和企业的技术研发、中试平台等双向开放共享,才能不断扩大科技成果推广的边际效益。

  提效能,加快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意见》指出,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运用股权激励、赋权入股等多种方式实施收益分享。当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深化成果赋权、作价入股、奖励激励等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要进一步树立实绩导向,构建贯通科研创新、成果评估、转化推广、收益分配、考核评价的全链条管理机制,不断增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内生动力。

  聚合力,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水平。强化政府、科研力量、农技推广部门、涉农企业、生产用户的协同,强化高水平、高效能、综合性示范样板和应用场景打造,不仅是技术推广模式的变革,更是发展理念、创新文化、资源配置方式的系统性重塑。比如,针对费县废弃物资源特点和循环利用,我们联合地方政府、省农技推广中心、费县23家企业及种养户,创新构建“县域现代生态农业大循环模式”,实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07%,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7%,农膜回收利用率达90.03%,助力费县成为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

  加强有组织科研是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举措。要结合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精准调优学科方向,精准调整团队布局,精准配置资源要素,精准搭建考评体系,以更高水平的有组织科研,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创新力量优化整合、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持续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新质效能,为农业强国建设不断作出山东农科贡献。

联系我们

联系人:何经理

手 机:13813676517

邮 箱:kefu@aipusengroup.con

公 司:M6米6体育app下载_米乐m6app下载安装

地 址: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牛塘镇漕溪村